(1 / 4)

最终这台人工智能心脏移植手术,竟然用去了六个半小时的手术时长。

当看到人工智能心脏的稳定运行状态,病人生命特征得以顺利延续,各项工作指标达到心理预期时,师兄弟二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需要密切注意的方面,是病人的体温变化,升高则意味着有炎症,降低有可能导致生命无法延续。

至于排异,则基本不存在。

人工智能心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与患者的心脏进行配型。因为本身没有血型,便无配型一说。

这与植入心脏内各个部位的搭桥器件是一个道理。有听说过人体对植入肌体脏器器件排异的案例吗?

当前,整个医学界的人体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5%,心脏移植后1年的生存率为85%-90%,以后每年的死亡率约为4%。

50%-80%的患者会发生至少一次的排斥反应,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表现,但5%的患者会发生左心室功能障碍或房性心律失常。

心脏移植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峰期在1个月左右,在随后的5个月中逐渐下降,到1年左右开始趋于稳定。

接受心脏移植1年后,多数患者能达到心功能1级水平,并且大于70%的患者可以恢复全日制工作。

心脏移植后存活大于1年的患者,功能恢复状态良好,但运动水平仍低于正常,并且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及交感神经功能的恢复,心脏功能逐渐提高。

心脏移植手术通常适用于患末期心功能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有引起死亡危险且无法用药物控制的患者。

对于1年死亡率的预测因素,移植前包括术前通气功能障碍或左心室辅助器、恶病质、女性接受者或提供者、除外心力衰竭或冠状动脉疾病以外的其他诊断,移植后包括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水平增高。

比较常见的1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1年后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脏移植后冠状血管病变或淋巴细胞增生。

有鉴于此,人体心脏完成移植前期的障碍是排异和感染,后期障碍是冠状血管病变和淋巴细胞增生。

但上述问题只会发生在配型性心脏移植手术上。而人工智能心脏恰恰避免了那些问题。

所以,这场手术当前唯一注意的,是感染问题,而感染最明显的反应,是体温的变化。

欧舟和江阳师兄弟二人就把这个作为第一重点要点进行监控,其他方面,则有生命体征仪进行监控。

至于心电图,只在做体外血液循环时有用,而在人工智能心脏面前则一无所用。

人工智能心脏的运行状态,在住院期间会有生命体征仪器监控,出院后则有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控制表检测控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