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下文学网>玄幻奇幻>带着词典穿越的我拯救世界>第一百八十五章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第一百八十五章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1 / 4)

不过真当他就没有办法吗?

联想到儒家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儒家的一个现状。

春秋战国,国家众多,势力分割。

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子百家,百家学说,纷争天下,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游说诸国,希望君王奉行他们的学说理念。

一直以来,争斗最凶的从来不是什么帝王更迭,改朝换代,而是学术。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

大秦一统,法家气盛。

大汉横立,独尊儒术。

经历大汉四百载,天下儒学盛行,儒道大尊,奠定孔圣之名。

当年的百家学说,大多黯淡。

可这样就结束了吗?

道家学说在汉朝初期衍生的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这些都无时无刻诉说着这场学术之争尚未结束。

而且儒家虽然地位稳固,但也常有推陈出新。

唐代经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这些都是后世一直争论的东西。

“既然圣人诚心邀请,那我再推脱也不好。”

清灵圣人点了点头,“出题吧!”

“圣人以为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那个更正确?”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这是极早时期的儒学思想,也是历朝历代都有争论的事情。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先明白道理,然后再去行动。。

宋代的朱熹便是极力坚持这一点,而朱熹在文道上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对于后来的三朝都有极深的影响。

知行合一,明代的王阳明心学中一大重要观点。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可是至今都没有结果。

就好比我们学习,我们总是先学到知识,然后再去解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